每年一到报考季,高报咨询师就迎来了业务的高峰时期,可以遇见各种各样的家庭。在咨询过程中,学生的意愿和家长的意愿有冲突,是比较常见的事情。
学生对于专业选择的想法是比较单纯的,往往是以自身兴趣为出发点,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和薪资水平考虑的很少,对职场和社会的理解过于理想化。
而家长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,往往会觉得选名牌大学比选好专业更重要,对专业选择更偏向于财务、金融等热门专业,对孩子想学的专业往往一口否定,导致学生和家长在沟通时无法达到共识,让孩子不愿意对咨询师敞开心扉。
这时就很考验咨询师的心理疏导和沟通能力了,咨询师可以利用生涯规划理论,打通学生与家长的沟通障碍,寻求大家都满意的方案。
一、兴趣是指南针
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,兴趣都是第一生产力,所以咨询师在报考前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兴趣测评,可以依据霍兰德、MBTI等测评工具,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,并在感兴趣的事情中找到可以持续学习的相关专业,这就是生涯规划的第一步。
但是青少年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很快,他的兴趣可能比较新颖,想学的专业并非父母熟知的传统专业,总是觉得不靠谱,下意识地反对、打压孩子的积极性。咨询师应该引导孩子敞开心扉,让父母倾听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个专业,对这门专业的就业前景有多少了解,是否愿意坚持更深的学习和探索,是否愿意从事相关职业或者只想作为一种爱好,并给出中肯的建议和分析,而不是一味打击孩子。
二、能力是发动机
人们愿意去做感兴趣的事物,但是是否有能力完成这件更加关键。在专业选择时,规划师可以从该专业上大学后需要学习哪些科目、培养哪些能力、将来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等等维度来解读专业,让学生和家长都对专业对应的职业前景有个客观的认知。
例如想学建筑、土木类专业的学生,可能心中觉得将来可以进入高大上的房地产公司,实际上大部分都会进入条件艰苦的工地,孤独且生活不便,而且压力很大,并且类似建筑学、风景园林等专业,多所大学在入学时都有徒手画测试,如果孩子没有任何绘画功底,可能就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,甚至会产生复读的想法。
作为最熟悉他的人,父母不妨真诚的给孩子一些建议和评价,考虑重点发挥孩子的优势能力,并给予支持和指导,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服从。
三、“热门”专业不能盲目报
高报咨询师填报专业时,一定要“冷热交替”,还要考虑到该专业在哪些院校是重点、特色专业,哪些院校是一般专业,。当然,也不能出现全部按照考生的兴趣,都选择同一种类别的专业。
家长们往往会要求将一些热门专业放在前面,但是如今社会发展变化飞快,专业的‘冷’‘热’不是恒定的,很有可能这几年‘热’,等毕业时就‘冷’下来了,盲目跟风还可能使毕业后同专业的人才“同质化”严重,毕业生出现“滞销”。就像会计专业,父母总觉得是高薪且不愁找工作的,事实上对企业来说,会计人才并不是很紧缺,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发展,一些会计工作还可能被系统替代。